还在质疑?他们发现5000年前的中国城!

2019-08-06 13:09:15  阅读:8204+ 来源:自媒体作者:大邑县人民检察院

原标题:还在质疑?他们发现5000年前的中国城!

“咚!”

一锤定音

良渚古城遗址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世界遗产至此达到55处

位居世界第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得到世界广泛认同

你不挖,我不挖

世界遗产谁开发?

你不敲,我不敲

中华文明静悄悄!

新青年演讲第83期

良渚考古队成员

姬翔

带你体验我们5000年前的生活

新青年演讲 姬翔▼

在今年7月6号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达到了55处,位居世界第一。

一直以来,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要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只有3000多年。但良渚的申遗成功,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我是新青年姬翔,是良渚考古队的一员。最初接触到良渚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这个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字,会成为我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2014年,我跟着几位老师一起来到了良渚工作站。那里当时还是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但它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八角亭”。毕业后,因为考古所要招一个做地质考古的人,我就通过考试留了下来。

很多人知道,良渚是一个地名,但良渚文化的涵盖范围则广得多,主要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环太湖流域。现在的江浙沪都曾发现过良渚文化的遗址。

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从出土的精美玉器到结构完备、颇具规模的古城,再到宏大的水利工程……就像剑桥大学伦福儒先生说的,良渚让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都显得更“现代”了。

良渚文化价值百科的凸显完全是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实现的,背后凝聚的是前前后后几代人80多年来的心血。

作为第四代良渚考古人,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一些科技考古、多学科研究的手段。但刚入职时,我们考古所的所长刘斌老师就跟我说:“虽然你是做科技考古的,可还是需要到工地上去挖一挖,不挖的话不会懂考古。”

到工地的第一天,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一整天都是在工地里面来回晃荡。同事看到我非常迷茫的样子,就给我分了一个探方,直接现场教学,手把手地教我铲壁、刮面、划地层线、画图、做记录。

还记得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工地里也没有搭遮阳网。因为没有经验,我穿着短袖、短裤就直接开始干起来了。工地的大妈看到后对我说:“小伙子,你这样是不行的,要穿长袖长裤,不然会被晒坏的。”我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可过了一会儿就晒得受不了了。无奈之下,就往露出来的胳膊,还有腿上抹了很多稀泥,逗得大妈在旁边哈哈大笑。

除了风吹日晒,有时候还会碰到一些安全问题。有一次,我们一行三人上山采岩石样本,要赶在天黑前下山。面前是百米深的山谷,山坡非常陡峭又没有路,我们只能抓着两边的竹子一点一点地往下走。我主动在前面探路,突然一下没抓牢,向下滑了好几米,包也滚到了山底。幸亏我身手好,抓住了一个树干才停下来。

考古工作一般都是晴天做发掘、雨天整资料,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好在那里有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大家都学会了苦中作乐。

考古工地每天都会挖出来很多陶片,一般都要把上面附着的泥洗掉,然后放在院子里面晾干,经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除了刻划符号和一些精美的纹饰,我们也看到过拿着盾牌的小人,还看到过画法略显笨拙的五角星。

每每看到这些图案,我们都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我们想:“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这种感觉,就像在和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玩“你画我猜”的游戏。

吃过晚饭后,我们会一起在遗址里散散步。工作站里有一只名叫“可乐”的小狗,也会经常加入我们的散步大军。夕阳西下,一群人,一只狗,回想起来,画面还是很美的。

也许,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也曾像我们这样,静静地看着霞光铺满天空,感受着时光悄然流逝,回忆着过往,期待着明天。

回望这几年,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一群人聚集在一块,做着平淡却有趣的事儿,每天也都过得充实而幸福。在这里,我收获了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收获了共度一生的伴侣,更收获了与五千年前的文明对话的机会。

现在,良渚申遗成功了,工作站也告别了“八角亭”,搬迁到了新的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很多人会问我们:“申遗成功了,你们今后有什么打算?”说得好像电视剧迎来了大结局一样。我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也明白,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申遗成功为良渚考古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但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更要追寻着前辈们的脚步,解开更多的谜题,向世人诠释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良渚。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良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源头。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古国文明的“社会图景”,每一件文物上都承载着关于我们的遥远记忆。而这历史的文脉,也将在我们新一代青年手中接力传承下去,走得更远。

我是新青年姬翔,谢谢大家。

四代良渚考古人

历经80多年

折叠的文明古国图景

被缓缓打开

当90后遇见

5000年前的中国

一张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展现在世人面前

精美的玉器

结构完备的古城

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

……

那些关于我们祖先的

遥远记忆里

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奇迹?

风吹日晒的工地

充满危险的探险

枯燥繁琐的日常

……

这群每天与石头、骨头、陶片

打交道的年轻人

怀揣着什么样的梦想?

传承历史文脉

用科技探索古人的生活

这份“苦差事”

看着古老神秘却又新鲜有趣

与历史对话

不断解开一道道谜题

寻思我们的过去

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青年说×良渚考古队成员姬翔

访谈实录 姬翔▼

问:平时工作累吗?

答:有时候要从山上背几十斤石头下来,回去后会浑身酸痛。

问: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

答:我喜欢跟同事一块打打篮球、看看电影,一块唱唱歌什么的。

问:考古所男女比例是多少?

答:做考古的这200个人里面,可能女生就不到10个。

问: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时你在干什么?

答:当时我们同事都聚集在会议室看直播。当时宣布结果、敲锤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

问:良渚遗址最早是如何被发现的?

答: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杭州古荡上参与了一次考古发掘,看到有一些石器,还有一些陶片,跟他在以前老家里看到的特别像。然后,他就跑回他的家乡,也就是良渚,做了好几次考察,发现了以良渚为中心的12处遗址,都统一命名为“良渚遗址”。

问:地质考古在良渚申遗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其实我们主要是解决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良渚古城城墙下面铺垫了很多石块,这些石块从哪来的、怎么运的、运了多久?基本上可以说恢复了当时的石块运输路线,然后通过这种路线计算它当时的工程量。

问:本科学的IT知识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吗?

答:有的。像现在做一些科技考古的东西,做一些统计,也是要用那些数学知识在里面的。而且现在有时候回想起来,感觉当时学得不够认真,有的还要回头再补课。

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良渚,你怎么看待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答:其实旅游开发跟文物保护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它俩需要结合得非常好。因为我们保护文物,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传递它背后的文化价值百科。如果只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或者放在仓库里围起来,它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我们也不能说对它进行了保护。

但做旅游开发的时候,也要留住自己的底线,不能对遗址还有文物造成丝毫的破坏,也不能为了人流量、为了人气进行一些恶意的炒作,或者编造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来吸引游客。

问:你是怎么理解考古的?

答:其实我们有老师说过,考古就像破案,我们不断地接近真相。我们考古是根据发掘的遗物,还有遗迹,对它进行解读,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今年,我也有一次跟我们同事开玩笑,其实考古发掘,经常挖出来的那些东西,要么是墓葬里的,要么就是地层里的。地层里主要是当时人生活的废弃物堆积,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垃圾堆。我们做考古,其实有时候也像做垃圾分类,只不过是对古人的垃圾进行分类研究。

问:作为考古人,你怎么看待历史和未来的关系?

答: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但其实对过去进行研究的话,对现在、对未来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其实比较容易喜新厌旧,而且很容易遗忘。

我们可以想当然就觉得,当时的社会特别原始,当时的人可能智商很低、特别笨。但是,我们做一些考古或者做一些历史研究,你可能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比我们笨,有的可能比我们还要聪明。像很多传统的工艺已经失传了,现在的人这么聪明,技术这么发达,很多也都是没有办法再复原的。

问:妻子在良渚做动物考古,主要研究什么?

答:她其实主要做的还是种属鉴定,就是形态学的鉴定和一些测量。通过这些出土的骨头的某些特征点,判断它是什么动物、什么种类。她还做一些病理学现象研究。最近几年发掘的古城里面、钟家港古河道遗址里面出土的骨头,她初步判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家猪。良渚当时的肉食资源主要是猪肉,其次是鹿肉。

问:以后希望自己的孩子做考古工作吗?

答:现在一般都不太会强求,但我以后有孩子的话,肯定有机会就经常把他往工地带一带,让他对考古博物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不管他以后从事哪个行业,我觉得这种文物保护的理念从小就要有。

问:青年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答:青年自己本身有很多日常工作。如果对这块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到我们附近的博物馆,到遗址公园里面去做志愿者。因为年轻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可以向一些普通民众传递正确的文化理念。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